吃芹菜“杀精”?柚子皮可以除甲醛?这些空气净化空气治理的谣言千万不能信!
点开“微信红包”手机会中毒,面条加“胶”没法吃……这些陈年老梗披上“科学求证”的外衣卷土重来,九月最后一天,来盘点下最容易被忽悠的十大谣言吧!
谣言 一:点开“微信红包”,手机会中毒
每逢佳节,许多微信群都会盛传一个“紧急通告”,该通告称点击“微信红包”字样图片,手机就会中毒。
真相:恶意软件不能通过微信传播
根据警方介绍,这类谣言在2016年就在微信中广泛流传,此类诱导分享多数是通过层出不穷的新话题,借助微信外部网页,诱导或强制用户分享,以形成爆炸性传播的效果。各地公安部门也针对此类信息多次辟谣,但仍然屡禁不止。
“恶意软件不能通过微信的渠道进行传播,这与微信的安全机制有关。”安全专家李铁军介绍,一般来说,恶意软件通过邮件或转发网址、可执行文件等进行传播,微信在安全机制上有对应之策。
李铁军介绍,当微信接收到陌生网址时,系统会自动检测是否为恶意网址,这些网址就会被接入微信的云鉴定,如果是恶意网址就会被屏蔽。当微信收到可执行程序时会自动重命名,用户如果选择下载,文件就会因为被改名而无法打开,这意味着病毒无法运行。
“如果是利用漏洞攻击的文档,往往是针对PC系统,针对手机的漏洞价值很高,黑色产业并不掌握这种高端攻击技巧。普通网民根本不值得被这种工具攻击。”李铁军说。
警方提醒,遇到此类信息不要盲目传播,可通过官方信息确认加以辨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安全意识,不下载或安装来路不明的文件或软件。
谣言二:面条加“胶”没法吃
近来,一条“面条被水洗后还剩下少许不溶于水的物质”的视频走红网络。消费者买了不同品牌的面条用水泡一段时间,结果每个品牌的面条都有胶状物质形成。该名消费者在视频中表示,现在好多面条都加了“胶”,没法吃了。
真相:“胶”状物实为“面筋”
一时间,“面条成了有毒食品”的说法甚嚣尘上。然而,很快“剧情”出现反转,相关专家辟谣说明,面条中为人误解的胶状物,实为面筋——小麦中的蛋白质,是面粉中的正常营养成分。
“面条是面粉做的,面粉在水中浸泡后,当其中的淀粉和其他杂质全部被洗掉后,最后还会剩下面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澄清说,面筋是小麦粉遇水后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由不溶于水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这就是谣言中所谓的“胶”。
“这些胶状物并不是人为故意添加,不会产生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相反,它们是富有营养的蛋白质。”朱毅笑言,如面包、馒头、面条、饺子皮等在水中浸泡清洗后,都会得到不溶的面筋。一般来说,挂面中的湿面筋含量越高,应该是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面粉做成的。朱毅提醒,麸质过敏人群要避免食用面筋,因为面筋就是麸质的俗称。
谣言三:洋葱、柚子皮可除甲醛?
近日,一篇《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的文章占据各大新闻头条,同时,也引发了一波巧除甲醛的“妙招”,有人说用柚子皮、绿植,还有建议用活性炭、用醋的。那么,这些长期流传的方法到底靠不靠谱?
真相:掩耳盗铃可能适得其反
洋葱、柚子皮可除甲醛,不少人在搬进新家前都曾试过这一土方法。据装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方法属于掩耳盗铃,是用更加浓烈的气味去遮盖甲醛的刺激性气味,让人误认为刺激性气味没有了,从而以为甲醛消失。
至于网上流传植物如吊兰、虎尾兰、绿萝等可以快速吸收甲醛,同样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用植物除甲醛对降低甲醛含量没有特别效果!植物的呼吸作用很微弱,仅仅依靠它来去除超标的甲醛,非常困难。
而用醋来除甲醛,原理如同洋葱和柚子皮一样。有人曾专门做过实验,结果显示,醋本身对新房除甲醛效果近乎为零,一周封闭门窗用醋熏,反而导致甲醛囤积较多,出现了室内甲醛含量不降反升的情况。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和去除甲醛?业内人士介绍,减少甲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狠抓源头,装修中应尽量选用环保等级达到E0级的地板和板材,能用实木就尽量少用人造板材。此外,开窗通风可以说是成本最低且效果不错的方法,能降低甲醛在空气中的浓度,尤其是在高温高压阳光直射的天气。
谣言四: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平台开始向企业收取各种费用?
最近社会上个别单位以“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公示平台”的名义向企业乱收费,真相究竟如何?
真相:并非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公示平台
据9月26日刊发于山西省环保厅官网的《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严禁以“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公示平台”名义向企业乱收费的公告》称,最近一段时期,省环保厅接到群众反映,社会上个别单位以“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公示平台”的名义向企业乱收费。这种违法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省环保厅的形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全省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
二、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没有发布“山西环保自主验收平台”,禁止任何单位以山西环保的名义,向企业摊派收取任何费用;
三、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要求,验收报告公示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应当登录“全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网址)填报建设项目基本信息、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情况等相关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上述信息予以公开;
四、如有类似问题发生,一经查实,严肃追究责任;
五、此公告由山西省环境信息中心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公布,接受各企业及全社会的监督。
谣言五:洗牙牙齿会变坏?
洗完牙觉得牙缝变大了、牙齿松了、喝冷热水也感觉酸了,肯定是医生把牙洗坏了。
真相:洗牙清除牙结石有益牙齿健康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色素等。牙结石会不断“吃掉”牙龈,造成牙龈发炎萎缩,最终导致牙齿脱落。当我们通过洗牙清除掉这些牙结石后,牙根重新暴露了出来,牙齿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热水会觉得酸。至于牙缝变大、牙齿松动,那说明牙齿本来就有问题,很可能牙龈已经开始萎缩,并不是洗牙导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时清除牙结石,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谣言六:玻璃窗户上贴上胶带,可以防止窗户被打碎?
9月台风“山竹”的登录,流传着在我们在窗户上贴米字形胶带,这样可以防止窗户被打碎的说法,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
真相:玻璃窗上贴胶带反而增大伤害
曾经有一档节目专门在风洞实验室对玻璃贴米字形胶带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贴米字形胶带和井字形胶带反而会使玻璃的承压能力变差。
此外,贴胶带没用这个结论还有许多权威机构支持。例如美国大气与海洋局也曾发布警示:不要在台风天在玻璃上贴胶带。因为一来这样会浪费胶带,清除胶带也很费力气;二来这种做法对玻璃的承压能力并没有多少帮助,也无助于防止碎玻璃飞溅。最重要的是,这会在玻璃破碎时本来可以小块散落的玻璃变成大块,增大对人的伤害。
谣言七:吃麦片会增加癌症风险?
麦片含有丰富的营养,因而成为不少人早餐的首选。但是近日有传言称早餐麦片中发现了除草剂普遍应用的农药草甘膦,因此吃麦片会增加儿童患癌的风险。
真相:麦片中残留的草甘膦对人体无害
草甘膦是全球销量最大的农药,它的毒性非常低。因为草甘膦干预的是植物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干扰的是植物的生长代谢,作用部位和机理是植物所特有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草甘膦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发育、繁殖和内分泌系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正常使用的范围内草甘膦对农田中的动物也没有慢性毒害和神经毒害。
麦片中为什么会有草甘膦?因为麦片是由燕麦、大麦、小麦等原料农作物加工而成,原料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使用除草剂除杂草,虽然大部分草甘膦会在生物降解、光解、化学氧化及植物代谢等作用下去除,但还是会有一些残留。
谣言八:食盐中含有砒霜,长期吃会损害健康?
国内食盐添加的“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氰化钾”,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因此吃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真相:食盐400度高温才释放“砒霜”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钟凯表示,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是低毒物质。 氰化钾确实是一种剧毒物质,但是它和食盐中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完全不同。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可以游离出来产生毒性,亚铁氰化钾的氰根跟铁离子紧密结合,所以化学性质很稳定。
以做菜为例,大概需要400度的高温氰根才会释放,这已经远远超过在家里做饭做菜煎炸烤的温度。即使真的在超高温下分解出了氰化钾,想要达到让人中毒的剂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几十公斤的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谣言九:经常吃芹菜会“杀精”?
芹菜吃多了“杀精”,所以男人不能多吃。
真相:每天吃20斤芹菜才有可能影响健康
芹菜中含有一种叫芹菜素的东西,又叫芹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科学家用芹菜素做实验,发现它似乎对小鼠的睾丸有一定毒性,对雌性小鼠的生殖能力也有负面影响。但是从目前能看到的一些其他动物的实验来看,芹菜杀精的结果并不一致。
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生芹菜汁会降低小白鼠的精子密度,并导致精子活力下降。但另一些研究却发现,小鼠的精子密度并没有明显影响,而精子的活力甚至变得更好了。因此研究的结论也并不趋于唯一。
最重要的是,剂量决定毒性,芹菜中芹菜素的含量通常低于千分之一。对小鼠有毒的芹菜素剂量如果换算成芹菜,相当于成年人每天至少吃10公斤芹菜,谁会这样吃呢?
谣言十:婴儿出生缺陷是“天注定”?
出生缺陷是先天遗传因素导致,与母亲孕期营养没有关系,属于“天注定”。
真相:关注孕期营养对预防婴儿缺陷至关重要
其实预防出生缺陷,全程营养干预非常有必要。正常情况下,人类的胚胎神经管在受孕后第21天开始闭合,至第28天完成闭合。在此期间,如果母亲体内叶酸水平不足,胎儿神经管闭合就可能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神经管畸形。因而,在围孕期补充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对预防神经管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多项研究表明,备孕期、孕期、哺乳期均需要充足且均衡的多元营养素,以确保孕妇和胎儿健康及产后婴儿的生长发育。不仅如此,营养素还影响着女性整个生命周期,围孕期的营养会影响子代远期健康,对子代终生疾病风险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