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北方地区将进入为期四个月的供暖季,这也是雾霾频发时期。
不同于去年,2018年供暖季的错峰生产政策将出现较大变化:不再“一刀切”式对工业企业生产叫停,而更强调差别化和“一企一策”。
根据期货研究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的测算,预计钢铁重镇唐山在2018年供暖季的限产比例为33%。而在2017年供暖季,“2+26”城市实行了“最严限产令”,钢铁有色水泥行业全面限产停产,唐山的钢铁限产比例高达50%。
实行差别化的错峰生产政策,显示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的环保治理正在逐渐走向精细化和科学化。
不久前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将严格禁止“一刀切”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突出位置加以推进,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将出台一个更加详尽文件,坚决治理环保“一刀切”问题。
限产比例低于去年
10月29日,山西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为有效治理采暖季空气重度污染,从2018年11月1日起至2019年3月31日,组织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工业企业错峰生产。
吕梁市提出,对行业污染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可不予限产;而未达到排污管理要求或为按期完成污染治理改造的,实行停产整治。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多个城市的秋冬错峰限产方案中,都明确了科学制定差别化停限产措施,严禁“一刀切”。
例如:在近期江苏公布的《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试行)》,满足产业政策、环保信用等级、排污许可证以及稳定达标排放的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石化等行业企业,可免予执行停产、限产。
同样在天津,今年采暖季错峰时间比去年减少1个月,根据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核定方法错峰限产,停限产企业由去年393家企业调整为预计不超过50家。
而河北的冬季错峰生产则更为明确:实现超低排放、工艺技术先进、运输结构合理、产品优质高端的企业,可不予错峰生产。其余部分达标、不能稳定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分别按照错峰20%~30%、50%~60%或全面停产治理三个措施执行。
另外,河北要求重点行业企业在执行差异化错峰生产时,要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采取提前储备原辅材料、错峰运输、提高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效率等应急响应。
针对近期多地出台的错峰限产政策,中泰证券钢铁团队分析认为,环保政策开始纠偏、放松,这一方面是受到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策制定更加科学理性化,通过鼓励企业积极进行环保治理,从而让企业获得错峰生产上的奖励。
“我去实地调研了一圈,发现河北钢铁企业环保治理的精细化远超预期。”金瑞期货高级研究员卓桂秋告诉记者,近期自己在唐山某钢厂调研,每一条生产线的门口都有个液晶显示屏,显示屏载明炉子的生产、开工情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污数据一目了然。而当地环保局会派专员常住部分钢铁企业,除了现场检查、用电子设备监测外,还会使用无人机巡查。所以,今年采暖季重点工业企业错峰限产政策的变化,这并不是保督察力度放松的表现,而应归因于持续的环保治理累积。
卓桂秋测算后认为,唐山地区2018年采暖季的钢铁限产比例在33%,远小于去年50%的限产比例,预计采暖季唐山钢铁产量将限产1673万吨,同比减少8%。如果考虑到钢铁去产能因素,影响产量还将少于1673万吨。而2017年采暖季,唐山钢铁限产目标为1821万吨。
在金联创钢铁高级分析师弭澎琦看来,此前“一刀切”对工业企业的限产,也造成了市场混乱和资源浪费,能够给予企业在排产和资源调配上相对较高的宽裕度,也遏制了市场阶段性缺货所导致的价格飞涨,有利于平稳市场降低快涨快跌所带来的不必要操作风险。
在2017年,国内钢材指数的均价为4030元/吨,较2016年均价上涨1458元/吨,涨幅。
禁止“一刀切”文件将出台
2018年,汾渭平原地区首次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根据近期《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自2018年10月1日始至2019年3月31日止,汾渭平原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左右。
而这一力度,低于征求意见稿中的“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左右”的要求。
同样,此前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3%也低于此前意见稿中两个5%的目标。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刘茜认为,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地区供暖季环保目标调整也能看出环保部门“禁止一刀切”的决心。在听取多方意见后设立的科学可达成的目标,可以给一些自身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区一定缓冲的空间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更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去年北京市和天津市在供暖季的平均值下降远超目标数字,这也说明,诸如汾渭平原地区城市在空气治理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月31日,国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减排目标设定降低”是对方案的误读。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刘友宾认为,上述目标是根据当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原因在于,去年下降的25%比例中,气象条件导致浓度下降左右。而今冬明春京津冀、汾渭平原的气温、降水量等大气扩散条件将比上年同期明显偏差。其次,虽然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幅度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总目标。
10月29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称,将全面启动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现在已组建5个环保督察组,督察的重点之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不作为、滥作为的问题。
李干杰也提到,将出台一个更加详尽的坚决禁止环保“一刀切”的文件,针对可能产生“一刀切”现象的环保领域和监管措施,在信息公开、信访举报、量化问责、规范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弭澎琦认为,全面禁止环保“一刀切”行为,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也更加考验地方政府对于错峰限产灵活性的把握,能否实现企业高效生产和环保治理的双赢,后续效果仍有待检验。